“一年也吃不了多少大米,都想吃点好的,吃点健康的。纯绿色大米适合我们百姓的健康需求。”一名刚刚尝到今年新米的顾客给古里农场粮食物资科工作人员发来了一段心里话。连日来,在微信朋友圈、QQ群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农场种植、加工的绿色、健康大米,这是农场发展特色种植,为群众送上健康食品,促进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一个缩影。
2018年12月初,农场把统管队种植的5000斤水稻,采用小型机械进行加工,不抛光、不打蜡,没有任何添加剂,绿色优质大米陆续走向市场进行销售,端上职工群众的餐桌,新米的香味受到了新老顾客的普遍好评。
近年来,古里农场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实施 “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壮大农场经济。2016年把水稻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在黑龙江省富裕农场流转750亩水稻田,秋季亩产均达900斤。通过水田流转这一举措,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托本场丰富的稻米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引进来”的发展方式,在农场统管队试验种植水稻5亩。两年来,不断加快“三减”步伐发力农业供给侧改革,狠抓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水稻种植技术及品种更新,打造基地、生产、加工等绿色全程体系,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让职工群众分享绿色效益,让消费者乐享健康食品。
据农场粮食物资科长王吉祥介绍,在决定加工新水稻前,首先他自己对新米进行了加工、品尝,老式加工方法保留了原有大米的喷香,口感非常好。在加工过程中,由粮食物资科工作人员动手操作,每天加工两千斤,并精挑米中的杂质,通过两遍的打磨后即可食用。